房地产要不要救?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 国内外 - 陕西省房地产商会
微信公众号

房地产要不要救?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2023-06-20 10:29

导读语

 

房地产市场在今年第一季度有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但到了4月份、5月份,这种态势并未得到更好延续。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整体涨幅回落,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所减少。从市场反响看,5月份的市场活跃度与第一季度相比仍然不高。

 

至此,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的高度关注,并不断发问:房地产,到底要不要救?从目前来看争议还不小,一些人认为必须救,一些人则反对。

 

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财经作家吴晓波:救楼市才能救内需

 

提振当今十分低迷的国内需求,亟需找到一个大的投资和消费池子,此事宜早不宜迟。环顾天下行业,动一子而活全局者,恐怕非房地产莫属。因此,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

 

作为“天字第一号”行业,房地产的巨型产业链上,悬挂着居民消费和财富、地方政府、银行及数十个相关产业,同时涉及上亿的就业人口。楼市的一蹶不振,是内需低迷的结构性因素之一。

 

 

总结来看,支持救楼市的声音:救楼市就是救经济、救财政

 

支持救助房地产的人认为房地产太重要了,房地产周期决定了经济周期。

 

第一,房地产产业以及关联产业庞大,房地产熄火,庞大的关联产业跟着熄火。私人投资,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去年到今年,私人投资低迷,主要是房地产投资低迷。提振房地产,相当于提振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复苏。所以才有“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的说法。

 

第二,房地产,是广大中国家庭的主要资产,中国家庭70%的资产配置在房地产上,房地产价格下跌,家庭资产缩水。这对居民的资产和收入是一个打击。

 

第三,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在不少县市,这个占比超过了50%。房地产持续低迷,土地相关收入大降,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带来很大的压力,削弱地方投资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地方债务风险。

 

现在一些地方债务已经很紧张,今年房地产复苏又没有明显带动土地收入增加,越往后拖风险越大。所以,拯救房地产相当于拯救地方财政、地方债务。这三点,哪一点看起来都非常重要。

 

 

不救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冯仑:

 

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我倒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楼市只是房地产业的其中一部分。楼市已经经历了青春期,必然就是要减量的,所以不存在救不救的事情,就相当于过了青春期就不长个了。非要把这些过了青春期的人叫回来,天天给他打激素,把骨头缝拉开来,然后穿内增高,硬要给他长个儿,你这就害他了。我认为房地产进入了个正常的行业调整期,减价、减量、减速,放在国际比较经验来看,这都是正常,没有什么。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房地产不需要救

 

当下房地产的数据不尽如人意,究竟是房地产自身的周期导致,还是政策导致,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出台“救市”的刺激政策有没有用。如果说,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房地产周期自身演化的结果,坦率而言,出台任何政策都无济于事。

 

解决市场出现的过剩问题,只能靠市场自己“出清”,任何所谓的救市政策只能导致市场的扭曲,而且会有严重的后遗症。但解决这些由于政策本身导致的市场扭曲,很显然不能叫“救市”,而应该叫政策的纠偏。

 

从中国房地产目前的表现看,可以说,房地产自身周期与政策的扭曲导致的问题并存。从房地产自身周期看,房地产20年的大周期已经宣告结束。供给侧,开发商的“三高”模式已经走到极致,急需新的发展模式;需求侧,三线以下城市房子普遍过剩,需求饱和;投资端,房地产已经不再是最好的投资品,特别是经历三年的疫情之后,经济大周期的转换带动房地产周期的加速下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台所谓的救市刺激政策,一方面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并不利于房地产自身完成“市场出清”。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决定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政策来调控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一些城市市场很冷,但一些城市市场很热。一些城市供大于求,房子太多,一些城市供不应求,房子不够。根据我的统计,2022年全年,全国出台的政策超过了1100个。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出台大量的政策稳定市场预期,但是,另一方面,过去5年出台的大量的严厉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却大量存在,这就是虽然出台大量的稳定市场的政策而市场依然不稳定的原因。

 

 

九边:房地产很惨,但是别救了

 

房地产如果真不行了,就让它不行吧,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该退出了。而且这里的“退出”并不是真的完全退出,也没法完全退出,毕竟美国那样的成熟社会,房地产依旧是一个关键支柱。这里说的退出,是不把房地产当做最重要的引擎了,以至于整个社会围着这根柱子转。


转型之路固然痛苦,不过也是没招的事,硬撑着不承认也不是个事,关键还是找一条新的可持续的道路,越坚持不承认问题,找新路的时机越往后推。


顺其自然就行了,反正别再使劲让房价涨了,也没必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背更多的债去救房地产。让老百姓自己去选择把钱往哪花,用正常的消费推动产业升级,而不是让房地产相关产业越来越大,然后有一天没法继续膨胀迅速崩掉。


人一旦接受了“周期”这个设定,就能意识到一个问题,衰退或者说萧条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个阶段消灭掉落后和过剩的产能,经济才能健健康康重新上路。


甚至可以说,没有衰退就没有新生,历史上每次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都伴随着旧产业的衰退。如果旧产业死活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占着巨大的资源不放,通过政策反复给自己续命,长期看来可能只会不断延长麻烦的时间。房地产如果真不行了,就让它不行吧,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该退出了。而且这里的“退出”并不是真的完全退出,也没法完全退出,毕竟美国那样的成熟社会,房地产依旧是一个关键支柱。这里说的退出,是不把房地产当做最重要的引擎了,以至于整个社会围着这根柱子转。

 

 

总结来看,反对救楼市的声音:不能再继续吃药了

 

似乎理由也很充分,主要包括:

 

第一,房地产泡沫太大,继续刺激房地产,无疑是饮鸩止渴,泡沫风险更大,债务风险更大。

 

第二,房贷是中国城市家庭最重要的债务,大大削弱了家庭的购买力,如果家庭还继续买房、买高价格的房子,那么后面的消费更加低迷,而且家庭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第二,持续救助房地产,房价持续上涨,这对没有购房的家庭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扩大贫富差距和引发社会焦虑。

 

总之,反对的观点认为,房地产债务经济不能继续往下走了,它就像一种药物,吃了会上瘾,短期内止疼了,但是副作用更大,债务更加恶化。

 

 

怎么办?

 

经济日报:房地产市场企稳,还需一些耐心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还需多些耐心。对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复苏的各项政策持续产生效果,应有一点耐心。过去20余年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形成了“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这种模式将逐渐成为历史。我们对住房的需求从过去“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市场也逐步进入总量小一点,增速比过去慢一点,平稳发展的阶段。从“三高”向新发展模式过渡的过程中,企业在积极探索,政策也将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转变观念,甚至经历转型的阵痛。如果说过去高周转模式支撑了这一行业更容易“赚快钱”,未来,房地产行业在租购并举、经营服务性业务以及城市更新等方向迎来新机会,则更有可能赚的是小钱、慢钱、辛苦钱,向管理、服务、运营要效益,也需要更多耐心,下更多绣花功夫。

 

 

高盛:预计内地房地产市场将在未来数年出现L型复苏

 

高盛发布报告:预计内地房地产市场将在未来数年出现L型复苏,因政府似乎决心不将房地产行业用作短期刺激工具,而是希望减少经济对该行业的依赖。

 

报告提到,随着中国人口需求下降、政策重心转向支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业以及住房负担能力减弱,预计内地楼市将出现多年放缓。

 

高盛预计,中国将对新置业人士及换楼人士放宽信贷要求,进一步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及首付比例,并进一步放宽限购令;但不认为政府试图推动一个楼市上升周期,房地产行业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要减少国家经济及财政对行业的依赖,并且会加强公共住房建设,并逐步将房产税扩大到更多试点城市。

 

此前3月16日,高盛发表研究报告指,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仍然受压,其中民企估值偏低,指出覆盖的大多数民营房企现价水平为2021年市盈率的仅0.1至0.5倍,较历史低位低约50%,反映出有此次下行周期中内房面对财务压力较过往大,相信是由于市场疲弱及融资渠道收缩所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中国地产泡沫比日本房地产牵涉的面更广

 

日本会在东京郊区划大片的潜在的居住片区和和工业片区,住房需求者可以在居住片区直接买开发商建好的房子,也可以自己买地去自建房。由于这些土地基本上都是私有土地,地主把地卖给你以后,获得的土地出售收入比工业用地业主高一些(住宅用地平均价格是工业用地价格的两到三倍,而且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基本保持不变),但卖地后原土地所有者要交资本利得税或个人所得税,最后工业和商住用地原业主的收益会拉得比较平,以此调节不同用途类型土地的价差。之所以两类用地价格差长期比较稳定,是因为住宅用地价格过高的话,政府就可以规划更多的土地作为住宅用途。我看到的情况是,日本潜在的住宅用地片区划得非常大——你从东京坐地铁/轻轨出去,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有很便宜的地可以买,你可以自己去盖房子。

 

日本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其实主要是商业地产泡沫,快速上涨的商业地产附近的住宅也有所上涨——主要是少数几个一线城市,如东京、京都、大阪。但是日本的住宅用地供应弹性较大,所以日本城市住宅价格涨得并不是很厉害;而那些具有区位稀缺性的商业地产成为炒作目标,涨得比住宅要厉害得多,飙涨几十、上百倍的都有。需要再次强调:商业地产价格飙涨,最主要的是商业地产具有自然的区位稀缺性——大家都往这个地方去购物或者办公,当然那个地段的价格就很高;住宅的话,收入高的人就买靠得近一点、贵一点的,收入低些的人就买远一点、便宜点的,总能买得起。

 

所以,日本的地产泡沫从价格上比中国现在要冲得更高,但是覆盖面较小;中国则是整个城市商业、住宅用地都是政府垄断限量供应,所以大家先去炒住宅,后面开始炒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最后连墓地也去炒,就导致中国地产泡沫的高度可能没有日本商业地产泡沫那么高,但覆盖面要更广,总体泡沫化程度比日本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以外来打工人口为主体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非常不友好和不公平。

 

 

清和社长:政策上避免打击,也避免刺激

 

第一点,房地产需要回归市场轨道,政策上避免打击,也避免刺激。需求端,解除大部分限制性政策,取消限购限价,开发商想降价卖房子不要阻挠它,不要阻止它市场出清、回收现金流。流动性政策,不要限制它,也不要制定特殊的流动性鼓励它。

 

总之,让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该涨涨、该跌跌。

 

第二点,进一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和首套房利率,总体上房贷利率还是太高了,银行利润保持不错。因为银行不是完全自由市场,利率也不完全自由化,所以没办法确定利率多少是合适的。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利率和银行市场化改革来解决。这是一个大的话题。

 

第三点,政府利用国有土地大规模建保障房、廉租房。房地产的管控放开后,让房地产跟着市场走,低收入家庭怎么办?

 

政府给低收入家庭建立大规模的廉租房和保障房。中国地方政府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掌握着国有土地,这样建保障房和廉租房的成本很低、效率可以很高。

 

过去,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售,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样,土地财政跟房地产市场高度融合在一起。现在需要解绑,地方政府利用国有土地建保障房和廉租房,房地产让它自由发展,有钱人买房,没钱人住保障房,两边不冲突。建议把建设保障房和廉租房作为地方的考核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独特的脆弱性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独特的脆弱性。和国际相比较,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和资产分布具有特殊性。美国人的家庭资产中,投资到金融系统的占70%左右,真正持有房产的价值只占财富的30%左右,但中国经过4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家庭财产在房地产的占有比率高达70%以上,而金融市场又相对不发达,持有金融市场资产只有30%左右,和美国正好相反。

这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培育了许多中产阶级,如果这个房地产市场崩溃,一大部分中产阶级可能会消亡,这是中国的国情,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央政治局会议数次提到要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因为国民的财产结构不一样。

 

总结一下,如何增强房地产市场韧性,我认为近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是房地产“三稳”主体,责任下放,还应权力下放。


二,保交楼、保主体仍是重中之重,是修复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保交楼要注意保主体。


三,扩大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减少对市场主体的政策约束。


四,多渠道扩大住房消费需求,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科教机构购买“人才房”,让科技人员的住房先宽敞起来。


五,协调好住房信贷优惠、房地产解困基金和老旧小区改造补贴等政策工具,稳住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形成风向标。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任泽平:该不该救楼市?

 

6月以来,青岛、苏州等地开展自救,青岛推出限售放松、非限购区域首付比例调整、棚改货币化安置和房票政策等稳楼市组合拳,苏州公积金账户余额可提取用于支付首付。

 

该不该救楼市?我们认为,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救楼市、救经济了,而是怎么救,怎么尽快、大力度救,防止硬着陆风险。那些建议不救经济的观点,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你看看现在的青年失业率达到20.4%,4-5月份经济数据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费,预防式储蓄,企业不敢投资,1-4月民间投资只有0.4%。是该全力拼经济了,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就业和收入,这是最朴素的,这是根本,任何与此违背都是错的,无论是什么理由或者高大上的理论。

 

是该出手稳楼市了,稳楼市是为了稳经济、稳就业。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7.3万亿元,占GDP的6.1%,房地产关系土地财政、关系60多个行业、关系几千万人就业,稳楼市有助于稳经济、稳就业、防风险。

 

怎么救?当前房地产有三大关键任务:稳楼市、保交楼和房企重组。楼市复苏持续的关键在于市场信心恢复、供给出清和销售回款。解决房地产问题宜早不宜迟,当前房地产市场尚未走出困境,风险尚未解除,建议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尽快化解房地产行业困境。此前限购、限贷、限价等七限八限政策,是两三年前房地产过热时出台的,世易时移,形势已变,这些限制性措施应该适时退出,防止房地产硬着陆风险。

 

可以考虑七大措施,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促进软着陆: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以支持改善型需求,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以支持首套刚需,对低收入家庭和应届毕业生的租房支出给予适当补贴,放开二线城市外地首套购房限制,降低交易税费,改变过严的限购限贷限价措施、恢复到正常市场状况,支持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带押过户”等便民善政。同时,通过“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等构建新模式。

 

相信经过一系列实质有力的措施,一定能够提振楼市信心,促进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复苏贡献重要力量。

 

 

房地产怎么办?

 

房地产如果不好,经济可能也不会太好,这应该说是一个常识。但是呢,反过来,房地产好了,经济就一定能好吗?这可就不一定了。这要看房地产所处的这个周期,到底在一个什么位置,这个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

 

因为我们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有的时候短期房地产可能挺好,但它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因为重资产很容易出现泡沫,一旦泡沫崩盘,就可能导致整个经济彻底崩溃。所以我们要很关注的一点就是,房地产所处的周期是什么样的?如果泡沫已经很大了,就要非常小心。

 

在现有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始终牢记三个大字,就是:防风险。这可以说是我们最近这些年来,所有工作的一个核心。只要我们的视角,围绕着防风险这三个字出发,再去回顾我们这些年来的各种经济政策,你就会发现,在当下救楼市,可能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有些专家,提出来的一些救市措施里面,已经在原则上,违背了防风险这个核心原则。比如有人提到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就尤其值得警惕,因为这就是一个扩大风险的操作。

 

实际上在房价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首付比例,是给购房者增加了风险杠杆。因为低首付就意味着高月供,但是对于开发商而言,只要这套房子卖出去了,月供能不能及时还上,会不会出现断供风险,就跟他没有关系了。

 

这样一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就从开发商手中转移到了,购房者手里。如果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导致失业人口增加,那么断供的人群增多,最后这个风险就会转移到银行手里。

 

所以所有的事情,如果我们以防风险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现在的经济情况,没有去年大家预期的那么乐观,尤其是消费的情况,复苏可能一般,实际上这个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降低首套房或者至多二套房以内的存量房贷利率水平,这样可以降低家庭的还贷压力,也可以促进消费。

 

至于其他的,想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或者甚至是政策刺激,来催生一些无中生有的需求,拉动房地产,这都是一种短期的投机思维,与宏观上防风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提到首套,或者至多二套的存量房贷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最广大的普通人的利益。那现在进行一些刺激政策,很显然也会与无房刚需的利益相冲突。而这两部分人,应该说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

 

为他们防风险,就是为国家防风险,这才是一切政策考量的根本出发点。

 

 

(本文根据吴晓波频道、今日头条、光远看经济、经济观察报、智本社、经济日报、观察家、九边、 泽平宏观、金融界等相关资料原创综合,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