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十大积极信号 - 国内外 - 陕西省房地产商会
微信公众号

二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十大积极信号

2023-07-25 10:54
\

文:任泽平团队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二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十大积极信号:

 第一, 会议对当前形势作出明确判断,“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对于下半年,政策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第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预计扩大财政支出,全力拼经济。

 第三,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后续降息降准降低企业、居民和政府负债成本。

 第四,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是新提法,预计加大机构投资者入场配置力度、减税降费、弘扬价值投资等,可以考虑建立平准基金,逢低吸纳、托底。资本市场对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提振消费的关键是提升居民收入和就业。

第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预计后续会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对政府投资的支持力度。

第七,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民营经济贡献了“56789”,民营经济有信心、有活力、愿意投资,才会拉动经济,带动就业。如果民营经济信心不振,投资意愿下降,就会造成经济下滑和失业,所以,提振民营经济是带动就业、促进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八,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预计会逐步取消此前市场过热时期出台的限制性措施,比如限购、限贷、限价等,恢复市场常态,促进软着陆。

第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预计城中村改造将大幅拉动投资,落地关键是要配套真金白银的政策,让企业算的过来账、有积极性。

 第十,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防止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最好方式,是资产负债表扩张,让股市涨起来,让经济复苏起来,让地产稳住,如此,在财富效应带动下,居民自然会扩大消费,企业扩大投资。

当前需要中国版资产负债表扩张,以结构性为主,定向给高质量发展相关行业,缩表会形成恶性循环,资产是变动的,负债是刚性的。因此,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发展放缓,就业、债务、金融风险等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发展在金融上就是扩表。

中国经济潜力大,相信经过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各界一起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一定能推向复苏通道。

 1 全力拼经济

 会议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上半年GDP同比5.5%,高于2022年全年增速3.0%,反映经济整体恢复态势;但一波三折,前高后低,一季度和二季度GDP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6%和3.3%。二季度脉冲式反弹向均值回归,总需求不足问题暴露。

 短期内需不足主要是“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问题出在资产端,资产缩水,而负债刚性;缩表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中国需要资产负债表扩张,可以出台定向结构性逆周期调节政策,以及活跃资本市场、稳地产。如此,在财富效应和信心提振下,居民扩大消费、企业扩大投资,畅通经济良性循环。

 会议对下半年工作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政策总基调,“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水平,意味着财政货币政策有扩张的空间和必要性。

 展望下半年,库存周期、逆周期调节和储备政策有望形成共振,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但房地产疲软,海外经济衰退、外需下滑,对经济仍产生压力。

  2 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

会议要求,“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6月26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指出2023年下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第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针对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税收优惠政策,提振民营企业和市场主体信心。第二,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传统领域要升级、新兴产业要壮大,加强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保障地方财政安全,防范化解风险,加大监督力度。

 财政财政资金上,二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到,“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2023年1-6月新增专项债进度为61.4%,低于去年同期的93.3%;预计其余额度专项债将集中在三季度或者四季度初发行完成。

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会议要求,“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货币政策下半年总量与结构性政策将共同发力,预计政策空间有:降息降准、PSL工具、专项再贷款等,多项政策共振扩大有效需求。

 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表示,“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4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会议提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这是新提法,预计加大机构投资者入场配置力度、减税降费、弘扬价值投资等,可以考虑建立平准基金。资本市场对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繁荣股市是好方法。提振大A能够提振市场信心,提高居民财富效应,进而促进科技创新,既利当前,也利长远。可以考虑请机构投资者加大抄底配置比重,发挥价值投资者压舱石作用,同时配合减免税费活跃市场。为提振股市信心,助力经济复苏,建议:1、加大机构投资者配置力度,发挥价值投资者的“压舱石”作用;2、降低或取消交易税费,提高市场活力;3、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共享发展红利;4、多管齐下,推动资本市场配套改革,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退市常态化、投资者保护等。

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短期主要受到中美利差的影响,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趋缓、触底反弹。美国通胀快速下行,劳动力市场有所降温,市场对7月是“最后一次”加息的判断更加坚定。未来,随着政策组合拳的推动落地,中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带动人民币汇率企稳反弹。

 5 扩大消费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疫后消费继一季度反弹后势头下滑,处于弱复苏轨道。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较上月下降9.6个百分点,两年复合增长3.1%,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环比0.2%,弱于季节性。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后续消费可持续性取决于就业、收入和居民预期。当前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2%和5.5%,与上月持平。分年龄段看,16-24岁失业率为21.3%,较上月增加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为5.8%,略高于5.5%的GDP不变价同比;二季度消费倾向为64.8%,高于一季度2.8个百分点;居民预防式储蓄仍偏强。

 未来,促进消费将从消费能力、消费场景和意愿同时发力。在消费能力上,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应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失业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消费场景和意愿上,重点推动汽车、家电、家具、餐饮等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如汽车,其作为大型耐用品,消费额占我国总消费比重约为28%,2023年新能源汽车延续之前免征车辆购置税将一定程度拉动内需增长;文旅服务上,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花费2.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5.9%,消费潜力较大。

 6 促进投资

会议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民间固定投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侧面反映市场信心不足。2019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7%,到2022年已经下降到0.9%。2023年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同比继续降至-0.2%。

 7月24日,发改委发布促进民间投资的十七条措施,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第一,要提振信心;第二,要聚焦重点领域;第三,要健全保障机制;第四,要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是经济体的重要活力源,兼具稳就业、稳民生的重要作用,后续政策持续跟进,投资增速有望回升。

 7 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会议提出,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

 民营经济贡献了“56789”,民营经济有信心、有活力、愿意投资,才会拉动经济,带动就业。如果民营经济信心不振,投资意愿下降,就会造成经济下滑和失业,所以,提振民营经济是带动就业、促进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期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政策出台,以帮助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能。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直是政策焦点。7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第一,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破除准入壁垒、完善重整机制;第二,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支持体系、建立坏账预防清理机制、保障用工需求;第三,要强化法治保障。治理腐败、保护产权、完善监管;第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

 提振市场信心,除了改善营商环境,还应从舆论、自身经营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在舆论层面,为企业正名。2023年“清朗”活动重点整治采用“贴标签”“带节奏”“放大镜”等方式恶意散布所谓“民营企业卖国论”“民营企业离场论”“国进民退”等论调,渲染丑化、煽动抵触国有经济、民营企业的行为;自身经营方面,加强民营企业管理体系培训,地方协助精简经营流程等。

 8 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

      会议要求,“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预计会逐步取消此前市场过热时期出台的限制性措施,比如限购、限贷、限价等,恢复市场常态,促进软着陆。

 稳楼市,允许各地自救取消部分限制性措施,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给房企提供适宜稳定的信贷环境,增强“三支箭”实际落地效果,促进三好生融资;降低楼市交易税费,推广“带押过户”,部分城市取消限购限价限售等;加快推进房地产新模式,加大建设保障性租赁房、长租房等,促进房地产投资。

灵活降低存量房贷利率。7月14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以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4月以来,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28.1%和-25.0%,分别较5月下滑8.4和20.1个百分点。6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21.9%,较5月下降12.8个百分点。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7.3万亿元,占GDP的6.1%,房地产关系土地财政、关系60多个行业、关系几千万人就业,稳楼市有助于稳经济、稳就业、防风险。

 当前房地产有三大关键任务:稳楼市、保交楼和房企重组。楼市复苏持续的关键在于市场信心恢复、供给出清和销售回款。解决房地产问题宜早不宜迟,当前房地产市场尚未走出困境,风险尚未解除,建议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尽快化解房地产行业困境。此前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是两三年前房地产过热时出台的,世易时移,形势已变,这些限制性措施应该适时退出,防止房地产硬着陆风险。

9、推动城中村改造

会议要求,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预计城中村改造将大幅拉动投资,落地关键是要配套真金白银的政策,让企业算的过来账、有积极性。

 新提“城中村改造”,底线要求“留改拆”并举,防止大拆大建

10 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

 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防止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最好方式,是资产负债表扩张,让股市涨起来,让经济复苏起来,让地产稳住,如此,在财富效应带动下,居民自然会扩大消费,企业扩大投资。

当前需要中国版资产负债表扩张,以结构性为主,定向给高质量发展相关行业,缩表会形成恶性循环,资产是变动的,负债是刚性的。

因此,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发展放缓,就业、债务、金融风险等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发展在金融上就是扩表。

1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平台企业

 二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新基建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份额快速提高,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统计局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也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4.1%,均远超均值;据《人民邮电报》,上半年,我国有9家互联网企业跻身全球互联网市值前30,独角兽企业累计达316家;专精特新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

 我国在新产业发展中仍需持续发力。1)基础研发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2)落地层面,聚焦“卡脖子”领域,鼓励科学家创业。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作为供给端可以创造新的需求,需求上升又可以给科技创新动力提供正反馈;3)制度层面,加大先进制造实体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补贴力度。高技术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项目;数字化企业提升效率,但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报告,2021年我国在数字化转型中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行业践行阶段和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占比分别为79%、12%和9%,可见在数字化转型阶段仍有空间。政策上,可给予数字化转型企业专项税收优惠等。

 关键技术持续创新突破、政策氛围倾斜友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如雏鹰起飞,初露锋芒;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培育下,必将生机勃勃、鹏程万里。

 12 稳外贸,加强对外合作

 二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要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中国出口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的过程,和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联系日渐紧密。1)中国高端制造业转型成效正在逐渐显现,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份额正在不断增加,“新三样”有望接力出口。根据WIP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获得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数47%,且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随着高新制造业的崛起,以电动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将重新带动我国出口,形成新的出口格局。2)政策红利叠加产业互补,RECP、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沿线经济体出口份额正在逐年增加。自2015年开始一带一路以来,中国累计已经与65个经济体签订了一带一路文件。

 6月进口和出口均出现下滑,反映外需不足,扩大内需、拼经济重要性上升。欧美制造业疲软,全球贸易收缩,新出口订单下滑。6月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4%;美、欧、日、韩的制造业PMI指数分别降至46.0%、43.4%、49.8%和47.8%,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8.8%,连续第十个月处于荣枯线下。

 当前全球贸易总量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需求侧下行,出口“量价齐跌”。在全球贸易收缩的环境下,我们应加大稳外贸的力度。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抓牢“老订单”,发掘“新订单”,做好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一起拼经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