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告对房地产的最新表态,信息量很大 - 国内外 - 陕西省房地产商会
微信公众号

两会报告对房地产的最新表态,信息量很大

2024-03-07 09:32

3月5日,全国两会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中央对于房地产的表述,依然为行业所高度关注。
 
明源君对比发现,今年《报告》对于房地产的着墨稍多,其中一些表述,也是首次出现。
 
《报告》是中央对2024年房地产行业政策定调,读懂《报告》,就读懂了今年房地产的政策走向。
 
下面就结合《报告》来看看,中央对房地产做了哪些部署和要求。
 
继续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再次被列入“防风险”任务板块。
 
目前,房地产的出清仍未完成,目前部分房企仍陷于流动性困境中。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依然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方面,《报告》要求“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结合以往的文件来看,一视同仁支持各类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是中央一贯以来的主张。
 
不过,这一要求在落地上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金融机构往往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民企,尤其是出险民企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对此,相关部门一直在推动改进。近期,随着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这一现状有了明显转变。
 
就在今年年初,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融资协调机制与以往政策最大不同在于,支持的对象是项目,而非房企。换言之,该机制的出发点不是为房企托底,而是为了保交楼。
此举成效显著。截至2月底,全国共有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建立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纳入“白名单”的项目约6000个,商业银行快速进行项目筛选,审批通过贷款超2000亿元。
 
这些项目中,既有国央企在建项目,也有是民营房企旗下在建项目,比如碧桂园、龙湖等房企旗下都有项目获得放款。
 
融资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缓解房企特别是民企的资金紧张状态起到实打实的效果。随着资金到位,项目建设也会加速推进,“保交付”成效将随之得到增强。
 
当然,金融机构纾困,对于房企来说,只能解一时之急,并非长久之策。
 
《报告》也提出,“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这样表述,也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就房地产而言,最关键就是加快建立房地产新模式——
加大保障房供给力度
满足多样化改善性需求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新型城镇化”一词,在2022年中办、国办即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便已首次提及。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本次《报告》中也做了指示——
“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5%,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饱和、资源紧张,难以继续大规模聚集人口。城镇化建设的下半场,必须由广大县城来承接。
随着农民工进城,也将催生出新的居住需求。这些需求如何来满足?
与此同时,从过去几年商品房成交数据来看,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改善性购房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对此,商品房供应端应当如何调整?
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报告》做出了明确指示。
第一,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加大保障房建设及供给力度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业界对此已经形成共识。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就是“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制。
 
商品房回归市场调节,保障房由政府来提供。商品房满足中高端改善需求,保障房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刚性居住需要。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量的新市民、工薪阶层、人才群体等存在刚性居住需求。而市面上商品房的价格并不适合他们。这一群体的居住需求,可以通过保障房来满足。
根据中央指示,今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将进一步加大。
此前,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现在则会在原有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基础上,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其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其中,配售型保障房将会是今年的“重头戏”。
目前多地已公布2024年的建设供给目标,深圳、广州、福州等地首批或首个配售型保障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第二,商品房政策更宽松,各类改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对于满足居住需求方面,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不同的表述。
 
2022年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2023年强调“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2024年,首次提出“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什么是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改善性住宅按照改善程度不同,常常被划分刚改、再改、高改、豪改等多种档次。
 
此前,各地对于不同类别的改善产品的政策有所不同。
 
例如,由于别墅户均用地量太大,从提高土地使用率的角度出发,国家自1994年便限制别墅项目的开发。到了2019年,住建部更是要求各省暂停办理别墅项目的建设审批手续。
 
直到2023年9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的限制”,延续了20年的“限墅令”才全面转向。
 
在取消“限墅令”的同时,自然资源部还宣布,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
 
取消地价上限,意味着新房限价将会随之取消。市场重新回到充分市场化的状态,优质地块可以通过开发高品质产品来兑现其价值,房企不用担心地拿贵了算不过账了。
 
无论是取消“限墅令”,还是取消地价限价,两者都表明,高端改善需求正在得到重视和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前面,《报告》还有一句话:“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此前,为了抑制楼市过热,各地曾出台多项商品房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限售等。而随着供需关系逆转,各地因城施策之下,相关政策也在持续调整。
 
就在1月份,住建部已将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上,地方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比如,住建部发文的隔天,广州就宣布解除限购。
 
另外,《报告》也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有了两会的定调,接下来,为了更好支持“多样化改善需求”,各地的政策必然还会持续调整,而且,政策一定是朝着宽松的方向优化。
各地对各类改善需求的限制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开。接下来,无论是刚改、再改,还是高端改善、乃至终极改善等群体的购房需求,都将得到充分的满足。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
城中村改造成重要机会点
 
“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并称“三大工程”。
 
目前,房地产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新旧产能转换过程中,“三大工程”无疑为稳增长、稳楼市提供新动力。
从目前公布信息来看,各地对于“三大工程”的规划力度都非常充分。关于“三大工程”的表述,此前也高频出现在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
 
例如,广东提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新增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8万套(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0个以上。
 
北京也提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地下管网建设。
今年,北京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渗工各类保原性住房8万套。
 
这里最值得关注的便是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和人口一样,中国的房屋也在加速步入“老龄化”。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国住房有超过35%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建成于本世纪初的也有30.3%。也就是说,目前有约65%以上的住宅建成年限超过20年。
功能老化、居住体验下降等问题正严重困扰着许多居民。
老旧小区改造,将会是接下来数十年的重大工程。根据中央的工作目标,到“十四五”期末,将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针对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改造策略。老化严重但地理位置优越的的小区,引入开发商进行拆迁建设;房龄较新、主体尚完好的小区,则以旧城改造为主。
 
后者也是这几年更为普遍的模式。各地都纷纷加码老旧小区改造类的城市更新。
比如深圳市去年原计划完成100个以上的老旧小区改造,实际完成了230个;今年计划开工改造141个老旧小区,全年完成1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1000部。
 
当前,行业正处于新旧模式的转换期,房企也不无寻求新的增长点。本届两会工作报告,再次为政策及行业走势指明了方向。
 
首先,因城施策之下,2024年将会为政策极为宽松友好的一年。购买力,尤其是高端购买力会进一步释放。拥有高端产品开发能力的房企,有望拿到新的入场券。
 
其次,保交楼进一步推进,各部门将为房企及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
 
再者,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此消彼长,存量住宅的更新改造市场容量可观,也将成为房企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容忽略的一条新赛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