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先声:都市文博区—城市发展新旗舰,房企转型倚天剑 - 人物 - 陕西省房地产商会
微信公众号

欧阳先声:都市文博区—城市发展新旗舰,房企转型倚天剑

2019-03-04 10:01
\

导读:文化创意产业将异军突起,成为朝阳支柱产业。

 

提要:

 

1、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与战略价值

2、文化高地的演绎逻辑与关键抓手

3、都市文博区的实现路径与房企机会

 

 

城市发展正在进入瓶颈期。

 

以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零和博弈”的招商引资逐渐式微。

 

大城市新兴产业与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但土地资源匮乏、竞争手段单一,城市核心价值与竞争力特色难以凸显。

 

中小城市产能过剩、人才流出、发展迟缓,更是失去了低成本竞争的吸引力。

 

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在哪里?

 

1

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与战略价值

 

 

城市发展正在从关注城市建设、产业升级转向关注人。

 

只有能同时在物质上满足人居品质、在精神上满足文化需求,城市发展才能攀上新高峰。

 

文化对内可以达成国民普世教育与素质提升,对外可以扩大文化影响和外向经济。

 

文化还可以改善社会公信力与国民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效率提升。

 

文化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吸引着全国全球最优秀的顶级人才及其所在产业与资金。

 

发达国家无不重视文化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欧洲文化自不必说。

 

早期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美国,时至今日,美国引领世界文化的主流趋势,新闻传媒、影视艺术影响巨大,全球最受欢迎的20个博物馆也占有30%,科技创新创意等新兴产业也远远领先于全球。

 

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和国家财富增长,日本、韩国大众文化逐渐兴盛,也成功实现文化外销。

 

当经济低迷萧条之时,文化消费往往更加兴旺。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百老汇和好莱坞蓬勃兴起,慰籍了人们焦灼的心灵。

 

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动漫、游戏托举着衰退的经济在底部长期盘桓。

 

上世纪末,韩国饱受金融危机之苦,催生出了蓬勃的韩流文化产业,推动了其“文化立国”和“世界化”的国家战略。

 

伴随韩剧等文化产品席卷全球,各国对韩国产品的好感上升,推动了手机等韩国科技商品的领先发展。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流出口影响分析与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带动韩国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

 

文化产业上的收益更比工业产品高出10倍,因此,韩国抢孔子、抢活字印刷、抢端午节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但不唯地域。

 

比如世界文化遗产,你不抢先获得大众认知,最终很可能就失去了文化传承及其专属价值。

 

谁能抢得先机,谁就可能坐拥事实。

 

谁能发扬光大,谁就可能赢得未来。

 

文化既有感召力,也有感化力,更具民族性,所有国家都会鼓励本土文化、限制外来文化,绝不会让外来文化过度侵蚀和消融本族文化,这也是本土文化发展的最大利好。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韩国15%、欧洲国家10%—15%,中国只有4.2%。

 

党的“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9.9%,跑赢GDP增速,显示了文化消费在中国经济下行期有机会异军突起。

 

其中,相对领先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超过12%。

 

2017年底,上海提出:“未来五年,本市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重镇;到2030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朝阳支柱产业。

 

然而,更多的城市还在探索之中。

 

2

文化高地的演绎逻辑与关键抓手

 

 

城市竞争的第一资源是人才。

 

去年,人才争夺战体现了各个城市建设人才高地、争夺新兴产业的抢跑意识,更反映了它们抢夺年轻人群、提升消费经济的共同认知。

 

新兴的创新创意产业靠的就是人才。

 

吸引人才的第一磁力是文化。

 

文化要靠文化高地来展示影响力。

 

文化高地需要有形之地与无形之品的协同演绎。

 

美国著名城市学者乔尔.科特金在《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一书中提到:“当个人或是先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选址时,他们将不再需要寻求那些最大的、最便宜的、最受欢迎的地方。他们想寻求一种新的地方,一种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和内心深处都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首尔大学路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首尔大学路有马罗尼矣公园,还有150个小剧场,2012年每天平均上演话剧和音乐剧679篇,这里还密集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创意作品源源不断、层出不穷,全年观看人数达456万人,上座率达61.9%,成为市民、游客流连忘返之地,被称为韩国“话剧的麦加”。

 

这里实现了韩国约80%的剧院销售额,吸引了70%的剧院创作从业者,很多成名演员也出自这里,形成了首尔乃至韩国的国家文化高地。

 

首尔也以韩国土地面积的0.6%、全国GDP的21%,成为仅次于东京、上海和北京的亚洲城市GDP第四名。

 

可见,文化高地对于城市领先发展是具有引领价值的。

 

当物质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幸福生活,更多人会将时间与金钱投入到文化享受、品味提升与自我修养,城市环境质量与文化品位将是吸引留住城市最需要的创新创意人才的关键所在。

 

环境的友好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带来创新创意人才的自由施展。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自由带来创意,创意依赖人才。

 

换句话说,拥有环境与文化的文化高地,才是未来城市竞争中最具独特比较优势的新旗舰

 

文化更具有对外感召力与影响力,这是无形之品。

 

中国已是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同时连续多年贸易顺差,汉语热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既没有欧洲古典的贵族精神,也没有美国好莱坞式的美国梦,既没有韩流滚滚的标新立异,也没有日本动漫的病态美学。

 

我们不仅在国家文化输出上缺少灵魂符号,在城市文化定位上也失之金字招牌,更多表现仍停留在未加包装的人文古迹、民族风情、休闲娱乐。

 

没有文化高地的城市,将错失吸引新知识阶层及其背后的新兴产业和资本,并将丧失未来争先抢位的最佳机遇。

 

城市文化高地必须承载对内感化与创新、对外影响和吸引的特殊功效。

 

那么,城市文化高地又当如何打造呢?

 

都市文博区是城市文化高地的高阶武器。

 

什么是都市文博区?

 

这是一种集中城市自身顶级文化资源,如博物馆、书画院、艺术馆、大剧场、展览馆、影剧院、运动馆、游戏厅、艺术工厂、文化酒店、画廊工作室、工艺创作室、文化主题商业、名人俱乐部等,并汇聚当地演艺、节庆、民俗、遗产等,形成多层次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空间集群。

 

这是集文化博览、影视艺术、体育运动、休闲娱乐一站式的、内修外秀的城市超级大客厅。

 

这是文化的硬实力。

 

无疑,这将成为城市长期竞争中争夺创新创意人才的致胜法宝,也可以破解盲目模仿、千城一面、乏味无趣的城市面貌。

 

都市文博区可以带动城市各阶层人群的普惠性文化修养与道德提升,促进城市各阶层人群的均衡发展,创造更加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吸引外来人才和游客,创造“无烟工厂式”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比如,维也纳博物馆区融入了博物馆、展览馆、表演区、研究室、创意工作室等文化机构,还有变焦儿童博物馆、Q21创意产业聚集区、婚庆摄影产业、会议会展产业,每年吸引游客400万人。

 

东京上野公园集中了10多个博物馆,每年吸引1200万客流,博物馆也蹭得客流200万,通过观众观赏,博物馆文物实现了物尽其用。

 

 

博物馆走近生活、文创品全面开花、大公园吸引客流,是都市文博区的最大亮点。

 

博物馆、展览馆进驻公园,公园紧邻创意工作区和大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们在工作学习休闲游览之余,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感受与领悟博物馆、文创区的深邃和创意。

 

都市文博区的文创产品同样是对外输出的一张张名片,在不断提升城市感召力、影响力的同时,既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培养创意人才,也可以层出不穷地产出经济社会效益。

 

都市文博区不仅能为创新创意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生活质量,还能提供可引起精神共鸣的空间场所,更能创造绿色环保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3

都市文博区的实现路径与房企机会

 

 

习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都市文博区就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最佳捷径。

 

都市文博区的价值在于所在城市的顶级文化资源的大荟萃,依靠单一力量难以达成,必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本支持,这也为房企参与开发建设运营提供了转型机遇。

 

都市文博区的商业模式能否成立,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都市文博区的消费群体来自何方?能否形成规模效应?

 

美国中部欧扎克山腹地不到1万人的布兰森小镇,并未紧邻大城市,这里交通比较方便,中部各州的家庭游客每年都来这里。仅仅依靠方圆150-500公里的家庭第一客源地,和500-800公里的第二客源地,每年就凭空吸引近900万游客!

 

我国高铁、高速公路发展迅猛,也为都市文博区带来了外来客流消费的巨大市场机会。

 

中小城市是否也可以有都市文博区?

 

布兰森小镇已经印证了乔尔.柯特金的观点:这里距离大自然最近,而且拥有50多家大小剧院,主打乡土音乐与表演包括中国杂技,每年上演剧目超过100个,内容丰富、常见常新,现已位列美国三大演艺中心,享有了“世界舞台音乐之都”和“纯净的拉斯维加斯”之美誉。

 

都市文博区如何打造呢?

 

一是差异定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城市只需精准传承、发扬光大本地文化,即可形成差异化的都市文博区。

 

前不久,我去徐州,徐州既有6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又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还是淮海战役纪念地,徐州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徐州云龙湖就是打造都市文博区的理想之地。

 

二是放大规模。

 

没有规模,就没有聚集效应和影响力。

 

都市文博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展示与文创作业区,不同于单一文博园,入驻单位与创意人才越多,集聚效应越强,规模影响力越大。

 

越是中小城市,越是要举全市之力、倾全部资源,将创新创意产业安排在都市文博区内外,打造既是充满活力、又能宁心静气的城市大客厅。

 

三是便利交通。

 

本地客流是基础客流,没有本地客流的热捧,不可能吸引外来客流。

 

交通便利首先要照顾本地客流,其次要打通高铁站点、高速公路与都市文博区的快速交通。

 

四是丰富商业。

 

外来客流需要吃住,逗留时间越长,商业价值越高。

 

适当的商业配比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市文博区需要做好规划预留,在发展中不断平衡文创产业、公园绿地与商业配套,形成良好的功能互补。

 

五是创新产品。

 

文创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常见常新,才能吸引客流心驰神往、常来常往、川流不息。

 

传统文化更需要包装,才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创产品。

 

首尔大学路的一些舞台剧甚至少有对白,最大程度方便外国游客观赏,最终带来游客口碑传播。

 

六是文经融合。

 

二战后期,美国俘虏、关押了一批德国军官,举行晚会时邀请他们参加并表演钢琴演奏,受到热烈的赞扬。美国人以为他们是音乐学院毕业的,谁知却是在军官学校学的,原来德国军校中都设有艺术专修课,每一位军官都要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

 

在德国军人看来,战争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军队不仅要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富于想象力的统帅。

 

都市文博区要让文化修养与文创经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着力吸引大中小学生参观浏览,把文创产品带回家,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让文化鉴赏力与兴趣爱好陪伴左右、终生受益。

 

七是线上推广。

 

借鉴故宫博物院的网红IP养成记,打造没有围墙的线上都市文博区,既能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外地游客吸引力,也可以创造线上文创经济。

 

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发散性、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红化、消费口碑化,为中小城市另辟蹊径、弯道超车创造了时代机会。

 

八是线下导流。

 

通过文化节庆活动、新闻媒体传播、抖音快手曝光,以及旅游线路开发、旅游公司导流,从而带来都市文博区发展逐步走上轨道、实现良性循环。

 

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形成有规模的流量,就能实现可成立的商业模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抓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资本、技术,唯有不遗余力、补贴吸引创新创意人才,都市文博区才有灵魂,才有可能成为城市竞争中文化高地。

 

文化产业精品化、IP化、科技化都是未来趋势,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人才越集聚、思想越活跃、内容越丰富,产业价值越高。

 

都市文博区的软硬实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认知,真正实现内容为王,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这就需要理性定位、长期积累与耐心培育,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能想着赚大钱、赚快钱,更要婉拒风投,以免重蹈特色小镇的一哄而上、一地鸡毛。

 

对于那些善于整合资源、拥有资金、期待转型、方向不明的房企,或许能够借此找到一把突破自我、转型运营的倚天神剑。

相关阅读